第一日:听相声、看京戏
14:00--17:00 天桥茶馆:“德云社”的相声
放眼望去,大堂里坐得满满当当的,看客们三四人围在一张旧式八仙桌旁,手里端着盖碗儿茶,嘴里嗑着瓜子儿,不时发出阵阵的哄笑,听到妙处还会一起叫好或是齐声喊“一--驭”(德云社特殊的叫好方式);舞台就在大堂的北侧,被观众呈一个微微的弧形围在当中,台上的相声演员,身着大褂,摇着折扇,讲着段子,“抖着包袱”(相声术语,是制造笑料的意思)。这就是以传统相声演出为特色的张一元天桥茶馆里上演的一幕。
17:30--21:00 湖广会馆:戏楼听京戏
湖广会馆,宣武区一片百年的老建筑群,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这些历史上著名的身影都与这里有着解不开的渊源。在这里的戏楼听戏,别有一番风味。
晚上的戏19点半开始,水牌上写着戏名,刚一落座,立刻有人过来给我们面前的八仙桌摆上几碟果子,沏上茶。粉绘的天花板上垂挂着宫灯,古朴雍容。暖黄的光线流泻着时间的倒影;戏台两侧是一副长联;台上的“守旧”(戏曲演出舞台上的幕布)静静地向台下凝望着,象征“梨园行”从一而终的艺魂;而台下观众多是安静等候的外国游客。
第二日:泡茶馆、品京韵
14:00--22:00 老舍茶馆:细品茶
北京的茶馆始创于元明,鼎盛于清。清初,社会政治经济趋于稳定,作为都城,南北茶商纷纷进京,茶馆也随之多了起来。种类大可分为清茶馆、书茶馆、酒茶馆等,供人休闲娱乐、打尖歇脚、聊天儿解闷儿。老舍先生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所,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如此看来,老北京的茶馆,本身就是一种市民气息很浓的茶文化。但时代变迁,老式茶馆逐渐湮灭,可咂摸起京味儿来依然对它有所怀念,而今天的“老舍茶馆”正是保留下了这份留恋。京剧是国粹,而茶文化同样也是国粹。找地儿坐下,手持绘有祥云图案的盖碗儿茶盅,喝上一口店里自己窨制的花茶,茉莉花香和着茶馆里有些嘈杂的氛围会让你很快进入老北京茶馆的境界。
第三日:听评书、看功夫
13:30--17:00 宣南书馆听评书
左右两盏红绸宫灯,前放宽大的深褐色桌案,后衬一面淡黄色木雕屏风,高高的梳背椅上端坐着一位手持折扇的老者,时而低眉顺目,时而怒目圆睁,时而莺莺细语,时而声如洪钟,一颦一动间尽显风采。这里就是开设在宣武区文化馆新馆内的宣南书馆。宣南书馆的魅力在于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无论在大厅里还是在走廊里,抑或是散场的坐席间,观众都可以随时接近他们喜爱的评书演员,与他们聊上几句。
19:30--20:55 红剧场里看功夫
一阵清脆的木鱼声仿佛从远古传来,简单却内蕴绵长,舒缓的音乐,柔滑的灯光,老僧牵着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儿,拉开了整部“功夫传奇”的篇章,也开启了剧中人物“纯一”不同寻常的成长历程。
雷雷鼓声似要穿破夜空,狂风烈火中热烈奔腾的舞台上,时而刀盾齐挥,时而棍棒同舞,时而双索划出阵阵银光,时而双锤共奏沉沉凯歌。忽地,眼前一亮,观众惊奇地看到,那武僧手里拿的--竟然是一杆毛笔!只见他手腕一抖,短笔竟似一把弯刀,在他的一招一式中凛凛而动,一拖一拽,一拉一提间紧紧跟随,雪白的笔头宛如一只慑人的眸子,放出熠熠光芒。
整部舞台剧不仅将中华功夫演绎得淋漓尽致,还融入了舞蹈、天桥把式、杂技等多种表演元素于一身,正体现了老北京“集大成”的特色文化,也符合观众多样丰富的审美心理。
功夫传奇”用武功表现阳刚表现冲动,用芭蕾和“空中飞舞”的杂技表述恩怨纠结的绵绵情思,忽而“群龙狂舞”,忽而悱恻缠绵,最后在“莲花在寂静地绽放……瞬间化作了永恒”带有禅意的歌声中,整个剧场顿时“星光满天”,寂寞的夜空里仿佛升腾着一股和谐的力量,稚嫩的童声在耳边低吟,让人心情平静。在这平静中,观众仿佛也开悟了:习武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利益目的,而是为了修身养性,为了惩恶扬善,最终成就大智慧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