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又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景响。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行程概要:
全程主要参观的弄堂有:
人安里——即牯岭路145弄。在黄河路、白河路之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为金融业陈姓房产,其房产均以人字命名,故取名人安里。有石库门房屋51幢。居民1000人。
酱园弄——即新昌路432弄。在新闸路、青岛路之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因原有著名特色老店张振新酱园,故名。有石库门房屋43幢。居民800余人。
复兴坊——即复兴中路553弄。在瑞金二路、思南路之间。民间17年(1928年)建。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以在复兴中路改今名。占地0.8公顷,有楼房95幢。居民1600人。
梅兰坊——即黄陂南路596弄。在复兴中路、合肥路之间。民国19年(1930年)建。以业主吴梅溪、吴似兰名字中各一字命名。占地0.5公顷,有楼房70幢。居民1100人。
淮海坊——即淮海中路927弄。在瑞金一路、成都南路之间。民国13年(1924年)建。初名霞飞坊,1949年以在淮海中路改今名。占地1.7公顷,有楼房199幢。居民2000人。
渔阳里弄——即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铭德里。在雁荡路、思南路之间。民国元年至民国25年(1912~1936年)建。占地0.3公顷,有楼房33幢。居民400人。渔阳里6号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理址,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亨昌里——即愚园路1376弄。在定西路、安西路之间。民国14年(1925年)建。有楼房25幢。居民500人。民国16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曾设在弄内48号(今34号)。
范园——即华山路1220弄。在江苏路、平武路之间。占地5公顷。民国5年(1916年)建。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三层花园住宅12幢。业主自诩是当时模范的花园式洋房,故名范园。居民600余人。为区境高级住宅区之一。
涌泉坊——即愚园路395弄。在区境西部,镇宁路、乌鲁木齐北路之间。民国25年(1936年)建。因原涌泉浜得名。占地0.5公顷,有楼房16幢。居民350人。198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之一。
善钟里——即常熟路111弄、113弄。在巨鹿路、长乐路之间。民国元年至25年(1912~1936年)建。因处原善钟路(今常熟路),故名。占地1.5公顷,有楼房25幢。居民600人。
蕃瓜弄——位于区境南部,天目中路、共和新路交口处西北。1949年前为棚户区,相传居中曾收获一特大蕃瓜(南瓜),人称蕃瓜龙,谐音蕃瓜弄。1965年改建成五层楼房的新村,沿用蕃瓜弄为新村名。占地6公顷,有楼房57幢。居民6000人。北部保留棚屋残迹,为市级保护地点。